2018年03月20日 星期二


manbetx3.0网入口史前农业的历史见证

山南昌果沟遗址踏查记

2013-10-17 09:15:26   来源:《中国manbetx3.0网入口》2010年第六期   作者:文·图/霍巍

昌果沟遗址发现之后,1994年7月,由manbetx3.0网入口自治区文管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在此进行了正式的科学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遗迹和遗物。


\
昌果沟遗址中心区域。

  从山南首府泽当镇出发,我们由山南地区文管会主任更堆陪同,前往贡嘎县的昌果沟遗址考察。迎着初升的朝阳,两辆越野车轻快地越过雅鲁藏布江大桥,沿着雅鲁藏布江北岸一路挺进。

  更堆主任是我们的老朋友,上个世纪90年代在山南地区开展文物普查时,就与我们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时隔将近20年,他还是那样健谈,那样风趣,只是我们彼此的鬓间都新添了许多白发。

  多年未见,一路上,我们和更堆有说不完的话。他兴致勃勃地谈到,山南泽当镇,这个著名的“猴子玩耍的坝子”在manbetx3.0网入口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manbetx3.0网入口古史的传说,manbetx3.0网入口远古人类便起源于这一带的山洞中,是猴子和魔刹女结合产生的后代。后来吐蕃王朝的核心王族雅隆悉补野部也以山南雅隆河谷作为其向外拓展扩张的大本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由松赞干布统一青藏各部族建立起吐蕃王朝,至今在山南琼结还可以瞻仰传说中吐蕃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著名的藏王陵和青瓦达孜宫也建在这里。近年来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也都是在山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现的。作为泽当人的后代,更堆的话语之间充满了自豪。

  不知不觉之间,眼前的柏油路消失了,越野车开始驶入了雅鲁藏布江北岸的一条山谷之中,远远的,可以望见起伏不断的山脉紧随着江岸线在移动变幻着的身姿。更堆介绍说,那就是冈底斯山脉东端的郭喀拉日居群山,我们今天将要去考察的昌果沟遗址,就座落在群山之间的宽谷台地上。我眺望着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江水,思绪也如江水般源源不绝,回想起许多往事。其中,昌果沟遗址最初被发现的情景我还记忆犹新。1991年9月的一天,我奉命从山南赶回汇报manbetx3.0网入口文物普查工作的情况,当车过贡嘎县境内时,和另一支从野外正要返回泽当镇的manbetx3.0网入口文物普查小分队不期而遇,从离开之后,各队之间已经好几个月没有音信,那时的通讯条件还很差,别说手机了,就是打电话也得要回到县城才有可能。意外相逢,大家在路边停下车来,热烈拥抱,格外亲热。这个小分队的队长是来自湖南省文物局的何强,他兴奋地和我谈起刚刚取得的一个重要发现,就在河对岸的昌果乡昌果沟内,他们调查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在遗址中采集到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细石器和陶器残片等遗物标本近千件。他激动地从身上大大小小的衣服口袋里掏出了这些“宝贝”和我一起分享发现的快乐,欢乐的情绪也让我深受感染,那是我第一次目睹昌果沟遗址发现的文物,制作精美的细石器和磨制石器色泽光润,均匀对称,使我过目难忘。

\
山南昌果沟遗址外景之一。

  昌果沟遗址发现之后,1994年7月,由manbetx3.0网入口自治区文管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在此进行了正式的科学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遗迹和遗物,其中包括灰坑(相当于今天的垃圾坑)、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陶器和骨器等。尤其重要的是,紧接着这次发掘之后,西南农业大学的傅大雄教授在遗址发掘出土的第二号灰坑(编号为H2)的壁上发现了农作物种子的炭化粒,从而使昌果沟遗址成为继藏东昌都卡若遗址之后manbetx3.0网入口第二个发现史前农作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学术意义十分重大。

  中午时分,我们驶入了一条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三角形沟谷,这条南北狭长的谷地就是昌果沟,长13公里,宽约2公里,一条小河从北向南流出汇入雅鲁藏布江中,从地理环境上看,的确是manbetx3.0网入口史前时代居民一处较为理想的聚居之地。就在沟口处,更堆叫停了两辆越野车,“这里有摩崖造像,大家下车看看吧!”,他推开车门径直带着我们朝着山谷开口处的岩壁走去。沟口两边的岩壁两相对峙,如同两扇大门一样把守着沟口,在岩石上面果然雕刻有高大的佛教造像,上面还残存有涂彩的痕迹。就在我们细心观看这些佛教遗迹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在佛像的下面似乎还叠压覆盖有一些隐约可见的刻画痕迹,于是和对manbetx3.0网入口岩画素有研究的李永宪一道攀上岩壁,细心地观察搜寻起来。在几乎呈垂直状的岩壁上,我们发现这些刻画出来的隐隐约约的线条原来竟是一些动物和人的形象!在岩面上除了雕刻有佛像之外,还有年代更为久远的岩画被这些后来的佛像所覆盖。我们沿着岩壁一路观察,发现在十多米长的岩壁上,刻画有马、羊、狗等动物形象,还有骑在马上的武士和牧人,以及大量如同“雍仲”那样的符号,都采用阴线刻的技法刻出,十分古拙,年代应当远远早于后来覆盖在上面的佛像。这个意外的收获令我们十分兴奋,因为在过去公布过的考古资料中,似乎没有公布过有关的信息,这或许是一个新的发现。这些迹象还暗示着一个事实:今天的昌果沟虽然已经被流沙所湮灭覆盖,但在远古时代却很有可能是人们居住、过往的一个重镇与要冲。

  进入到沟内,前面已经无路可走,越野车凭着良好的性能在纵横交错的沟谷中左冲右突,终于把我们一行人送到了距离当年发掘点不远的一处台地边缘。我们攀登上台地,昌果沟遗址的全景尽收眼底。这处遗址距离沟口约3公里左右,呈南北一线延伸,高出河沟表面约3米,一条小河紧傍着台地的西侧向南流过,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遗址的东、西、北三面环山,山峰上除了生长有一些低矮的灌木丛之外,几乎看不见高大的林木,地表沙化严重,加之沟谷里风沙很大,整个遗址都被沙丘覆盖,原来发掘过的探方都被漫无边际的黄沙所湮没。

  我们分散开来,从不同的方向寻找地面存在的遗物和遗迹,虽然沙化严重,但在地表还是随时可以采集到残陶片和石器,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沙丘间艰难行走,脚下不时会有草根和灌木的根茎拦住去路。不一会,大伙从四面八方汇集到遗址的中心区,每个人的怀里都捧着一把采集到的石器和陶片,可以想见这个遗址所包含的文化遗物是何等丰富。

  遗址的中心区曾在1994年7月经过考古发掘,当年挖开的探方现在早已被黄沙深深地掩埋起来,只是在地表留下一个个浅浅的凹坑,如果没有更堆带路,恐怕已经很难找到。我跳进一个原来深度有1.6米,现在被黄沙掩埋得只剩下不到半米深的灰坑里,用手拨去覆盖在上面的沙土,细细地观察坑壁,昌果沟遗址发掘过程中最令人激动的一幕又像过电影一样掠过我的脑海:就在这个大型灰坑H2当中,1994年9月和1995年6月,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傅大雄两次在灰坑内壁和烧灰里清理出了农作物种子的炭化粒。说来也巧,1994年9月,当昌果沟的考古发掘结束两个月之后,傅大雄教授作为从事国家麦类科技项目的专家进藏考察,在昌果乡进行作物种质资源考察的时候,无意中获知这里曾经进行过考古发掘工作,于是便亲临现场实地考察。那时考古工作结束不久,编号为H2的这个大型灰坑还暴露在地表,他从坑壁底部竖壁上用铲子刮了刮,发现当中有呈颗粒状的植物种子的炭化物,后来又在灰坑地面两侧堆放的烧灰中发现了同样的遗物。于是,他便取样带回作了鉴定,结果令他大喜过望,原来这些都是农作物炭化后的种子!

  1995年6月,他会同山南地区部分参加过考古发掘的考古工作者再次返回遗址,对H2中掘出的烧灰进行了更为仔细的清理,又获得了一批重要的农作物标本。十多年之后,我在西南农业大学的教工宿舍里拜会到傅大雄教授,谈起这次发现的经过,他仍然兴奋不已,厚厚的眼镜镜片后面一直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昌果沟遗址发现的农作物炭化粒共计3000余颗,经鉴定与研究,已经确认它们的种属主要为青稞和粟,另外还有几粒为麦类作物。根据H2中出土的炭样进行碳十四放射性同位素测年,为公元前1370年,即距今3400年左右。这是继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粟的种子之后在青藏第二次发现的农作物种子,对于揭示manbetx3.0网入口史前农业的面貌具有很大意义。和昌都卡若遗址相比较,昌果沟遗址发现的农作物种子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地都发现了粟(俗称小米)这种作物,根据考古发现与研究,小米最早是由狗尾草驯化选育而来,原产地是在我国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最早驯化的时代可以早到中原新石器时代的磁山、裴里岗文化时期。对于昌都卡若遗址中粟的来源,学术界一般都倾向于是从北方黄河流域传播到manbetx3.0网入口的,如卡若遗址的发掘者之一童恩正先生就认为卡若文化的粟米,很可能就是从黄河上游的马家窑等传播而来。昌都卡若遗址的年代约为距今4500~5000年左右,要早于昌果沟遗址,所以可以推测昌果沟遗址中出土的粟应当是间接地从藏东谷地向西传播而来。也就是说,卡若遗址的居民很可能在接受了粟这一粮食品种之后,又以卡若遗址作为中转站,辗转地将粟扩散到了更位于manbetx3.0网入口腹心地带的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在昌果沟遗址中发现有大量青稞的种子,是粟、青稞和麦类作物的混合种植地带,后两种作物都没有在昌都卡若遗址当中发现,这表明昌果沟遗址的史前居民经过自身长时期的实践已经辗转接触到了原产地可能在西亚一带的青稞等麦类作物。傅大雄教授在对昌果沟遗址出土的青稞种子进行研究后指出,由于青稞这类作物具有高产、早熟、抗旱、耐瘠、无须脱壳而易于炒食等特点,对农业生态表现出了独特的适应性,所以很可能首先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确立之后再向藏东北传播,最终取代粟而成为manbetx3.0网入口近代农耕的主要作物品种。今天群众以青稞麦粒炒熟后磨制成的“糌粑”面作为主食,并普遍饮用“青稞酒”,最早的源头目前便可以上溯到昌果沟遗址。

  当夕阳斜照,山谷中卷起阵阵沙龙的时候,我们告别昌果沟踏上归程。车至沟口,我再次回望这条幽深而宁静的山谷,耳边似乎又听见了牧童的歌声,眼前似乎又出现了低矮的茅草屋上升起晚炊的炊烟,肩上扛着石锄的农人还在田地间劳作,妇女们正把收获的青稞运回到村落,一幅manbetx3.0网入口远古农业的全景画是那样清晰而生动地浮现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上一篇:古格之忆
下一篇:manbetx3.0网入口博物馆珍藏的藏式丝织钱袋